保安林採礦開發 環評刻不容緩
參與台泥與信大水泥所申請續租案的程序審查專案小組會議,首先我們先前往南澳鄉,位於宜蘭編號2719水源涵養保安林,視察礦區周遭的環境與狀況。沿著武荖坑溪,看到了多座已有歷史的吊橋與便橋,據聞是民國六零年代的公共交通設施,而除了一路雜草與碎石,還看到沿著山壁建立的礦場,那是一座七層的建物,特別的是,他沿著山壁垂直而建,其選址看似危險大膽,但卻是經過精心挑選,以至於至今仍屹立不搖,而即便在當日的雲霧繚繞下,建在綠意的山坡,依然顯得突兀且不協調。
參觀了豎井、滯洪沉砂設施、索道,以及現有的復育植生。
豎井是用做更快速、有效率的解決垂直的砂石運輸,它不是開採技術,而豎井技術能減少因搬運砂石所需要用的石油燃料,以及避免飛沙走石及塵土。
這一帶水土保安林,根據林務局人員表示,原生植物本就不是容易生成高大挺拔的樹種,因此在做水土保持時,更是不容易,現在加上採礦的侵擾、激烈行動,可想見,對當地生態情況更是雪上加霜。山林的原始美,經由數代累積,而過度的開發將會使它快速枯竭、成為無法恢復的生態浩劫,採礦對於當地生態造成的傷害,可以明顯的從斑駁禿壁上看出;對於動物原生棲息地的破壞,造成棲息地破碎,嚴重影響動物的繁殖與生存。我們如果想要永續的經濟發展,勢必對礦業活動要嚴格審視及檢驗,因此在執行開發上也應該要更加注意,除了在場學者呼籲,應嚴謹注意動植物數量的消長外,更要接受各團體的監督,各個環評以及程序都要依法走完。
雖然業者強調使用先進技術,並領先許多國內外業者,標準也比其他人高出許多,戮力於回饋與自我監督,但敏感的保安林必須接受更多的關注,且現階段沒有發生任何山崩地滑等危害國土保安情事,不代表未來不會發生,尤其受到破壞的土地,是不會因為一句道歉或是愧疚而恢復,在開發的同時應該要審慎思考再行動,我們要做的正是避免憾事發生,希望業者能履行承諾、改善現況。開發是不可避免的,但我們要有追求永續發展的共識,除了接受各方檢視,更重要的是業者自己要有決心、良心,承諾改善現況,並把採礦對原始生態及周遭環境的破壞與傷害降到最低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延伸閱讀: